理財和投資的世界中,有一個看似簡單卻極為重要的問題:「我的風險承受度是多少?」多數人以為自己知道答案,有些人會說「我很保守,絕對不能虧」,有些人則自信滿滿地說「我敢賭,漲跌沒在怕」。但當市場真的發生劇烈波動,很多人往往才發現,原本以為「能承受」的風險,其實根本扛不住。

這篇文章想帶大家重新檢視這個被低估的問題,理解什麼是風險承受度、如何客觀衡量它,以及如何根據這個結果去設計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。


什麼是「風險承受度」?

風險承受度,英文叫做 Risk Tolerance,指的是你在心理和財務上,能夠接受投資價值波動的能力。它可以拆成兩個層面:

1️⃣ 心理層面(情緒承受度)

當投資組合短期內大跌 20%,你還能保持冷靜嗎?還能繼續依照原計畫持有甚至加碼,還是會恐慌性賣出?

很多人平時會說「短期跌沒關係,長期會回來」,但實際發生時卻往往選擇割肉。這就是心理承受度與實際操作的落差。

2️⃣ 財務層面(實質承受度)

即使你心理上可以接受波動,如果你的財務狀況無法支撐(例如需要短期內動用資金,或者收入不穩定),也不適合承擔過高的投資風險。

這兩者常常會被混淆,導致過度自信或過度保守,進而影響最終的投資績效。牛熊證街貨分佈圖


誤判風險承受度會發生什麼事?

在牛市時期,市場充滿樂觀氛圍,投資人常會過度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。很多人把全部資金投入股票,甚至重壓單一產業(如科技、電動車、AI 概念股),認為「下跌只是暫時,忍一忍就會回來」。

但當市場崩跌,例如 2008 年金融海嘯、2020 年 COVID-19 疫情初期,或是 2022 年科技股修正時,很多人發現跌幅超出心理預期,最終被迫賣在低點。這種「高買低賣」的結果,會對長期報酬造成毀滅性影響。

反之,若低估風險承受度,則可能將大部分資金放在定存、保守型債券等低波動資產,雖然安全,但長期下來卻無法有效對抗通膨,也無法累積足夠資本實現退休或財務自由目標。


如何更精確地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度?

回顧過去的投資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