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等我老了再想退休的事就好了吧?」 「每個月有存一點錢就算準備了啊!」 「退休金只要靠勞退跟政府就夠了吧?」

這些問題,幾乎是每次理財講座、與朋友聊天時,最常被問到的。很多人總覺得退休是遙遠的事情,或認為「反正先把生活過好比較重要」。然而,真正開始規劃退休時,才會發現準備金額比想像中大、變數比想像中多、心理壓力也比想像中大。

這篇文章,我想帶大家一起拆解「退休理財」中最常見的三大迷思,並分享具體破解的方法,幫助你提早做好準備,為未來的自己建立一份「不用煩惱錢」的安全感。


迷思一:退休金只要靠政府或公司就夠了

很多人以為,退休後可以全靠勞退、勞保、公司退休金或是公保退休金,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

首先,要先了解,政府提供的勞保或國民年金,其實只是「最低保障」。它的設計初衷是避免老人陷入貧窮,而不是保障你能過跟現在一樣的生活品質。牛熊證街貨分佈圖

再來,台灣的人口結構正在快速老化,撫養比越來越高,政府每年在退休金支出上的負擔也在增加,未來的發放金額或可領年限,仍有很多不確定性。如果只依賴單一來源,一旦政策或制度改變,會讓生活陷入困境。

破解方法:

✅ 把政府退休金視為「保底資金」,而不是全部。

✅ 提早建立屬於自己的退休金帳戶,例如自提退休金(自選提撥)、企業年金、自行投資累積的資產(ETF、基金、股票、債券、儲蓄險等),才是主力來源。


迷思二:退休準備的錢數字只要「有存」就好

「每個月有存錢啊,應該夠了吧?」很多人會有這種心態,但問題是,你真的知道要存多少嗎?

如果用一個簡單估算法:假設退休後每個月需要 5 萬元生活費(含醫療、娛樂、日常開銷),一年就是 60 萬。若要過 30 年退休生活,單純計算就需要 1800 萬,這還沒算通貨膨脹和醫療費用持續上升。

實際上,很多人退休後的支出甚至會超過工作時期,因為有更多時間旅行、參加活動,還有健康狀況可能帶來額外開支。如果只是盲目存錢,而沒有計算清楚需要的「目標金額」,很容易在後期陷入資金缺口。

破解方法:

✅ 明確計算退休後的每月預算,並依預期壽命、通膨率,反推需要的本金總額。

✅ 用「4%法則」或「替代率」等方式,計算出安全提領金額。例如,4%法則大約建議,每年可從退休本金中提領 4% 作為生活費用,這樣能讓資產維持 30 年以上不會用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