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到理財或投資,很多人腦中會浮現華爾街交易員、整天盯著股票線圖的人,或者是那些在社群上曬報酬率、講「翻倍財富自由」的大V。

但現實是,真正能累積財富、享受自由的人,往往不是「最快致富」的那群,而是那些懂得長期規劃、從生活細節中慢慢養成習慣的人。

今天我想分享的,不是一份熱門標的清單,也不是最新的市場分析,而是「理財與投資習慣」這件事。因為比起一次性賺到大錢,能持續一輩子的好習慣,才是你真正的資產。


一、從紀錄開始,了解你的金錢流向

要理財,第一步不是「買什麼基金」、「存什麼ETF」,而是「看清楚錢到底去哪裡了」。

許多人每月領薪水,月底卻總是莫名其妙沒剩下錢,甚至還刷爆卡、分期付款。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賺得不夠,而是根本沒搞清楚怎麼花的。

你可以從最簡單的記帳開始,不需要複雜的APP或表格,一本筆記本或手機備忘錄都可以。只要每天記下三件事:

✅ 收入(薪水、兼職、紅包、退稅等等)

✅ 固定支出(房租、房貸、水電、交通)

✅ 變動支出(外食、娛樂、購物)

光是這樣做 2~3 個月,你就會對自己的消費模式有清楚的圖像,知道哪些是「必要支出」、哪些是「衝動消費」。


二、學會「先存再花」,養成儲蓄體質

大多數人都是「收入-支出=儲蓄」,意思就是先花,剩下的才算存下來。但結果往往是:什麼都沒剩。

建議你把公式倒過來:「收入-儲蓄=可以花的錢」。

領薪水後,先設定一筆固定比例(例如10%~20%)直接轉進一個專用的儲蓄帳戶,或自動投資計畫(例如ETF定期定額)。這筆錢當作根本不存在,接著再用剩下的錢規劃生活。

如果你一開始覺得難,可以從小額開始,例如先設定 5%,等習慣了再逐步提高到 10%、15%、甚至 20%。這樣做的關鍵,不是金額大小,而是「先存」這個習慣。牛熊證街貨分佈圖


三、用自動化機制,減少人性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