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年,隨著投資風氣興盛,許多以往較少人接觸的金融商品逐漸走入大眾視野,其中一個引發不少討論的工具就是「牛熊證」。不少投資新手可能在券商APP裡看過這些代碼開頭是「X」或「Y」的奇怪商品,或者曾被網路上的「牛熊證獲利倍增」的故事吸引,但卻對它的運作方式一知半解。
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嘗試用一種理性清楚的方式,拆解牛熊證到底是什麼、怎麼操作、誰適合、又有哪些風險。即便你從未碰過這種商品,也能在看完後對它有一個明確的理解。
簡單來說,牛熊證(英文:Callable Bull/Bear Contracts,簡稱 CBBCs)是一種具有「槓桿效果」的衍生性金融商品。它的本質並不是股票,而是一種根據「標的資產」(例如台積電、台指期、或恆生指數等)價格波動而設計的投資憑證。
根據看漲或看跌的方向不同,分為:
投資人可以透過買入牛證或熊證,利用槓桿放大標的資產的價格變動,從中賺取價差。
舉例來說:你認為台積電股價短期內會上漲,與其直接買進台積電,你可以選擇買進某檔台積電的牛證,只要它上漲一點,透過槓桿效果,你的報酬可能就比直接買股更高。
但也要注意,如果走勢與你預期相反,虧損也會被放大,甚至導致本金歸零。
想理解牛熊證,至少得搞懂以下三個核心元素:
履約價是牛熊證設定的一個基準價位,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有直接關聯。它會決定牛熊證的風險程度與槓桿大小,通常越接近現價,槓桿越小;越遠離現價,槓桿越大。牛熊證分佈
這是牛熊證中最關鍵的風險控制點。一旦標的資產價格觸及收回價,該牛熊證就會被「強制終止」,你的投資也將被迫結束,甚至可能虧損全部本金。
舉個簡單例子:如果你買的是某檔看漲的牛證,當台積電跌破某一價格(收回價),該牛證就會被強制收回,你將無法繼續持有,即使之後股價反彈,你也賺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