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,「現金為王」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投資人之間的對話裡。尤其當市場下跌、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時,持有大量現金彷彿成了一種「保命」策略。但這個概念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情境?我們是否可能因為太過謹慎,反而錯失了資產成長的機會?

本文試圖從不同角度思考持有現金的策略意涵、它在資產配置中的角色,以及對長期投資者而言,應該如何拿捏這個比例。

一、為什麼市場上總有人主張「現金為王」?

所謂「現金為王」這句話的出現,通常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。在市場極端波動、資產價格急跌的時候,流動性高的現金讓人保有更多選擇權,不需要被動承擔資產縮水的壓力。

有幾個原因讓現金在某些時候特別受到青睞:

  1. 避險需求:在經濟衰退、利率上升或通膨惡化的環境下,風險性資產(如股票)通常表現不佳,現金成為暫時的避風港。
  2. 資產靈活調整:持有現金意味著一旦市場出現價值低估的機會,可以快速撿便宜;換言之,它提供了操作彈性。
  3. 心理安定:投資人即使知道長期持有資產能帶來報酬,但在波動期間,現金的「穩定不動」往往提供心理安全感,減少過度交易的風險。

這些理由都合情合理,但問題在於:如果你持有的現金太多太久,那麼你可能會錯失長期資產增值的複利效益。牛熊證分佈


二、現金本身也是一種資產,但它的報酬率接近零(甚至為負)

從報酬角度來看,現金雖然穩定,但其長期報酬率極低,甚至可能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「實質貶值」。

以近十年的通膨數據為例,平均年通膨約 2%~3%。若你將100萬元放在銀行帳戶中,年息1%甚至更低,實際購買力是在縮水的。也就是說,雖然帳面金額沒變,但你實際上是虧損的。

很多人誤以為現金「沒有風險」,其實這只是價格風險為零,但購買力風險很高。當你選擇持有現金,你實際上是在接受一種「隱性的虧損」。

因此,資產配置的核心問題之一,就是要在「短期穩定性」與「長期成長性」之間取得平衡。


三、現金的角色:緩衝、等待與戰略性配置

如果把一個投資組合想像成一支球隊,現金可能不是進攻主力,但它是防守穩固的中場,幫助整體運作更靈活。

現金的用途可分為幾個層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