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段時間,我每天都在想一件事:「我是不是買錯資產了?」
看到美股漲,懊悔沒有多買;看到台股跌,又覺得是不是要先停損。最可怕的是,我的投資組合完全沒有邏輯,只是看哪個標的最近熱門、有話題、有分析,我就買一點,像拚拼圖一樣,但沒有一張完整的圖要完成。
後來我才明白,問題不是出在選股技巧、也不是我不懂指標,而是——我沒有「資產配置」這個核心架構。
今天這篇文章,不談個股、不講ETF排行,我想和你聊的是:「資產配置」這件事,為什麼它其實是整個投資策略的骨幹,而不只是「分散投資」那麼簡單。
很多人聽到資產配置(Asset Allocation)會直接聯想到「風險分散」四個字,但那只是它最表層的功能。
真正的資產配置,是根據你的財務目標、風險承受度與時間長度,決定資金要怎麼分布在不同資產類別上。而不是一味地「雞蛋放不同籃子」。
常見的資產類別有:
這些資產在不同時期、不同市場環境下,報酬與風險表現會非常不同,而好的配置,就是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達到理想報酬。
有些人說:「我已經配置啦,我買了0050、00878、還有VT跟VTI。」
問題來了:這真的算是資產配置嗎?
其實,這樣的組合可能 80% 都還是股票型資產,甚至都偏向美國或成熟市場的成長股。看起來有分散,其實沒有避開系統性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