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投資是一場長跑,那麼「槓桿」就是你腳下那雙跑鞋,有些鞋子能讓你跑得更快,但踩錯節奏也可能直接讓你扭傷、跌倒,甚至退賽。
我自己剛接觸投資時,對槓桿這個詞幾乎沒有什麼概念。後來看書、看影片、看新聞,發現市場上有非常多跟槓桿有關的工具:選擇權、期貨、反向 ETF、融資買股,還有各種我當時連名字都唸不清楚的商品。那時候我對這些商品有種微妙的情緒——既感到神祕又被吸引,覺得它們像是進階玩家才會用的工具,也許哪天我也能靠它們快速致富。
直到某天,我真的用過一次期權,然後迅速賠了我一個月的薪水。
這才明白,原來「放大報酬」這句話,背後其實還有個沒說出口的副詞:「也放大風險。」
我們都是追求效率的動物。
你問一個普通投資人:「年報酬 6% 好不好?」
大部分人會說:「還不錯,但有沒有辦法再快一點?」
這種心理,讓很多人很容易被槓桿型工具吸引——只要行情對了,報酬馬上乘以 2、乘以 3,看起來何樂而不為?
但問題在於:市場從來不是一條直線往上的。
尤其短期內的波動,根本無法預測。
這時候你用了槓桿,就好比走在濕滑的斜坡上奔跑,跌倒的機率其實比你想像得高很多。
我們以最常見的幾種槓桿工具為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