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開始投資超過半年以上,大概就會碰到這個問題:「我手上的股票越來越多,怎麼越看越亂?我要不要砍掉一些?還是該再買別的?」

這其實是「資產配置」的議題,但大多數投資新手在一開始不會意識到。剛入場時,我們往往只想「買到會漲的」,不太管整體佈局。但時間一久,才發現不對——你手上的東西有些大漲、有些大跌,你不知道該怎麼處理,也搞不清楚自己的風險曝險在哪裡。

所以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聊聊「投資組合要怎麼配置」這件事,不會太學術,但希望可以讓你對自己的投資有更多掌握感。

為什麼不能只靠一檔股票?

我曾經也有過「重壓一檔」的階段。某年我對一間半導體公司信心爆棚,覺得它未來幾年一定起飛。結果呢?當年遇到景氣循環低谷,我帳面瞬間-30%,而其他股票卻沒這麼慘。

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:單壓一檔,不只是風險集中,更會讓你情緒綁架投資判斷。牛熊證分佈

當你只有一兩檔股票,你會過度關注它的股價波動,漲跌幾%就影響心情。這會讓你很難客觀面對市場,也容易在不該賣的時候殺出、在高點又忍不住追進。


投資組合不是「多買幾檔股票」這麼簡單

有些人會以為「分散風險」就是「多買幾支股票」,但如果你買的都是台積電、聯電、世芯、創意,那其實沒分散——你只是全壓在同一個產業。

真正的資產配置,是從幾個面向來看你的整體投資狀況:

1. 產業多元化

你可以持有科技股,但也該考慮金融、消費、能源等。不同產業會在不同經濟週期發揮作用,組合起來比較穩。

2. 區域多元化

不要所有資金都放在台灣。你可以配置一點美股、新興市場,或是全球型ETF,降低單一市場風險。

3. 資產類別多元化

除了股票,還可以考慮債券、REITs、現金部位。特別是在市場波動大時,這些會幫你穩住整體淨值。


組合配置的三大關鍵原則

現在你可能會問:「那到底怎麼配?有沒有公式?」